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全真模拟试卷(二)

时间:2018-09-12责任编辑:jiameng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8 小学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备考推荐:2018年河教师招聘考试协议班

点击进群:518488696 河南招教交流群(群内定期分享招教资料、发布考试新信息)




全真模拟试卷(二)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陶行知


C.布鲁纳


D.柏拉图


2.世界上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师说》


3.普及教育始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4.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是一个( )


A.积极过程


B.能动过程


C.被动过程


D.主动过程


5.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始于( )


A.明初


B.清末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中国成立


6.智育中的“智”是指( )


A.知识


B.知识技能和智力


C.智力D.技能

7.古人所说的“学不躐等”体现了( )


A.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8.教师教育观的是( )

A.质量观


B.素质观


C.教学观


D.学生观


9.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


A.政治观点的教育


B.思想品质的教育


C.世界观的教育


D.品德的教育


10.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


A.组成集体领导B.开展了班级活动

C.形成班集体正确的舆论


D.全班支持班主任工作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9 个小题,共 18 空,每空 1 分,共 18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教育是一种 现象,是 的活动。


12.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 ; 。


13.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和教育。


14.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 ,又是教育工作的 。


15.德育过程与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二者之间是一种 和 的关系。


16.在一定年龄阶段内,年龄特征表现的是学生身心特征的 性;个别差异表现的是学生身心发展的 性。


17.“发现法”的倡导者是 ;“掌握学习”的创立者是 。


18.学校、 、 三结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


19.我国的道德是 精神,是德育的重点内容;自觉纪律既是教育手段又是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个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



20.在学校工作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以教学为主?


21.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学生为什么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23.建立学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 13 分)



2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试论述这一德育过程规律。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5.下列哪一项更准确地表达了人的心理过程的内容( )


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C.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D.个性、情绪、情感和认知过程


26.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


A.反射弧


B.反射


C.感应性


D.感受性


27.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或形态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 )


A.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B.动作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思维C.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求同思维

D.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


28.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以下哪一项( )


A.知识的感知


B.知识的理解


C.知识的巩固


D.知识的运用


29.“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是受下列哪种情绪影响( )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热情


30.下列哪项不是测验量表应具备的条件( )


A.信度


B.效度


C.常模


D. 主 试 31.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是( )

A.真实坦诚


B.互相接纳


C.自然、适度


D.第一印象


32.感觉是对( )


A.直接作用于自己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种反映B.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C.直接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一种反映


D.直接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一种反映33.人的技能也被称之为( )

A.天才


B.能力C.才能

D.熟练


34.尽管刺激不完整,但人们仍把一个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


A.恒常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D.整体性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 9 个小题,共 18 空,每空 1 分,共 18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5.想像是人脑对已有 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 的过程。


36.感受性是指人对 的感觉能力。它是动物心理反映的 形式。


37.集中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发散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


38.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的 ,而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 。


39,智商是指一个人 与 之间的比值。


40.行为疗法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 和 。


41.注意的两大基本特征是 和 。


42.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有 、原型操作和 。


43.动机按其持续的时间可分为 和 。



七、简答题



44.影响创造想像的因素有哪些?


45.简述遗忘规律的内容。


46.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怎样?


47.注意的品质特征是什么?



八、论述题



48.举例分析制约能力形成发展的条件。




全真模拟试卷(二)参考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A2.C3.C4.B5.B6.B7.C8.D9.D10.C



二、填空题

11.社会培养人

12.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3.遗传环境

14.出发点归宿

15.教育发展

16.共

17.布鲁纳布卢姆

18.家庭社会

19.集体主义目的



三、简答题

20.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决定的。学校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要做到以教学为主,首先要求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使教学有时间上的保证;其次,在内容上,以学书本知识为主,教材吸取人类的科学成果,价值高,有严密的学科体系。此外,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以教学为主,并非教学惟一,应注意防止不正确倾向的出现。

2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1)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这一矛盾,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教育方针及政策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要通过教师来实现;

(3)教师总是一定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方向。教师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对学生的政治态度有着直接影响;

(4)教师闻道在先,经过专业训练,懂得教育方法,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人。

22.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从而决定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客体地位;同时,学生本身所具备的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的特点,也说明学生处于客体地位。

从另一方面看,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始终是教育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特点, 作为有自觉性和独立性的人,决定了他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23.建立学制的依据是多方面的,受许多因素影响,但归结起来,主要依据有 4 点:

(1)学制建立首先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


自然科学不发达,不可能出现技术和专业学校。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大工业机器生产的

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才出现了现代学校体系。

(2)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学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要求,并为其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因此,学制在专业设置、入学条件和教育目的等方面的确立,然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3)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成长经历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一阶段,各有其年龄特征。在确立学制时须适应这种特征。

(4)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参照国外学制经验。每个国家的学制都有自己形成和发展过程,建立学制时,要吸收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适合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要参照和吸收外国学制中有益的经验。


四 、 论 述 题 24.知、情、意、行,是品德构成的四个要素,对其培养和提高,达到统一和谐发

展,是德育过程一个基本规律。

知即品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行为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和评价,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

情即品德情感,是指人们伴随着品德认识所出现的爱与恨、喜欢与厌恶等内心情感体验,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意即品德意志,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行为过程中顽强努力和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作出的反应,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

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学生品德的这四个因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德育可以视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具有多种开端。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25.C26.B27.A28.B29.B30.D31.C32.D33.D34.D



六、填空题

35.表象新形象

36.适宜刺激初级

37.求同求异

38.生理基础心理表现

39.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40.系统脱敏厌恶疗法

41.指向性集中性

42.原型定向原型内化

43.长远动机暂时动机



七 、 简 答 题 44.(1)创造性动机。它是创造想像得以开展的动力。


(2)原型激发与联想。创造想像往往要靠联想来启发人们的思维,进行创造想像。

(3)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想像是一种严密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支配和调节。

(4)灵感和艰苦劳动。灵感产生时具有极高的工作效率。灵感是人类长期劳动的结果。

45.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的保存量是不同的。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识记之后遗忘即产生,在识记后的初一段时间里遗忘得比较快,比较多,以后逐渐减缓,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即“先快后慢”。

46.能力与知识技能既有区别,又密切地联系着。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首先,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要前提,它制约知识、技能形成的速度、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其次,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二者基本呈同向发展。

能力与知识、技能是有区别的,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区别表现在:

(1)所属范畴不同;

(2)概念不同;

(3)表现形式不同;

(4)迁移的水平不同;

(5)二者发展不同步。47.(1)注意广度;

(2)注意稳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



八、论述题

48.在制约能力形成与发展条件的问题上,历史上有过长期的争论。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就是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我们认为制约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条件有以下几方面:

(1)遗传与早期营养条件在能力发展中有重要作用。遗传通过素质影响能力的发展,素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前提。例如,天生的盲人难以发展他在绘画方面的能力:先天脑发育不全的人,不可能发展正常水平的智力。可见,离开了素质条件就谈不上能力的发展。但是,素质不是能力,它只为能力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早期营养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如胎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缺乏,会导致脑细胞数量低于正常数量,造成智力缺陷。因此,加强孕期及婴幼儿营养供给是智力开发的重要因素。

(2)环境条件对能力的发展起决定影响。一般而言,个体之间能力发展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条件的差异造成的。

早期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儿童在家庭环境中获得的早期经验对其智力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有人对我国特殊民俗育儿方式(如沙袋育儿)的比较研究结果证明,在丰富的、有多种正常刺激的环境中生长的儿童,智力水平明显优于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儿童。

教育在个体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同时也发展着能力。研究证明,教学方法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运用一套个别训练法使那些已被断定为缺乏音乐素质的学生形成音乐听觉能


力。可见,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把似乎缺乏能力的儿童塑造成才。

(3)社会实践活动。人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环境、教育作为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只有通过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有关“狼孩儿”和“野生儿”的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这——点。

此外,能力的发展与一个人的勤奋努力等主观心理条件也是密不可分的。


全真模拟试卷(二)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陶行知


C.布鲁纳


D.柏拉图


2.世界上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师说》


3.普及教育始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4.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是一个( )


A.积极过程


B.能动过程


C.被动过程


D.主动过程


5.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始于( )


A.明初


B.清末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中国成立


6.智育中的“智”是指( )


A.知识


B.知识技能和智力


C.智力D.技能

7.古人所说的“学不躐等”体现了( )


A.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8.教师教育观的是( )

A.质量观


B.素质观


C.教学观


D.学生观


9.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


A.政治观点的教育


B.思想品质的教育


C.世界观的教育


D.品德的教育


10.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


A.组成集体领导B.开展了班级活动

C.形成班集体正确的舆论


D.全班支持班主任工作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9 个小题,共 18 空,每空 1 分,共 18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教育是一种 现象,是 的活动。


12.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 ; 。


13.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和教育。


14.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 ,又是教育工作的 。


15.德育过程与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二者之间是一种 和 的关系。


16.在一定年龄阶段内,年龄特征表现的是学生身心特征的 性;个别差异表现的是学生身心发展的 性。


17.“发现法”的倡导者是 ;“掌握学习”的创立者是 。


18.学校、 、 三结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


19.我国的道德是 精神,是德育的重点内容;自觉纪律既是教育手段又是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个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



20.在学校工作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以教学为主?


21.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学生为什么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23.建立学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 13 分)



2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试论述这一德育过程规律。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5.下列哪一项更准确地表达了人的心理过程的内容( )


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C.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D.个性、情绪、情感和认知过程


26.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


A.反射弧


B.反射


C.感应性


D.感受性


27.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或形态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 )


A.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B.动作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思维C.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求同思维

D.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


28.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以下哪一项( )


A.知识的感知


B.知识的理解


C.知识的巩固


D.知识的运用


29.“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是受下列哪种情绪影响( )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热情


30.下列哪项不是测验量表应具备的条件( )


A.信度


B.效度


C.常模


D. 主 试 31.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是( )

A.真实坦诚


B.互相接纳


C.自然、适度


D.第一印象


32.感觉是对( )


A.直接作用于自己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种反映B.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C.直接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一种反映


D.直接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一种反映33.人的技能也被称之为( )

A.天才


B.能力C.才能

D.熟练


34.尽管刺激不完整,但人们仍把一个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


A.恒常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D.整体性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 9 个小题,共 18 空,每空 1 分,共 18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5.想像是人脑对已有 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 的过程。


36.感受性是指人对 的感觉能力。它是动物心理反映的 形式。


37.集中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发散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


38.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的 ,而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 。


39,智商是指一个人 与 之间的比值。


40.行为疗法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 和 。


41.注意的两大基本特征是 和 。


42.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有 、原型操作和 。


43.动机按其持续的时间可分为 和 。



七、简答题



44.影响创造想像的因素有哪些?


45.简述遗忘规律的内容。


46.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怎样?


47.注意的品质特征是什么?



八、论述题



48.举例分析制约能力形成发展的条件。




全真模拟试卷(二)参考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A2.C3.C4.B5.B6.B7.C8.D9.D10.C



二、填空题

11.社会培养人

12.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3.遗传环境

14.出发点归宿

15.教育发展

16.共

17.布鲁纳布卢姆

18.家庭社会

19.集体主义目的



三、简答题

20.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决定的。学校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要做到以教学为主,首先要求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使教学有时间上的保证;其次,在内容上,以学书本知识为主,教材吸取人类的科学成果,价值高,有严密的学科体系。此外,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以教学为主,并非教学惟一,应注意防止不正确倾向的出现。

2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1)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这一矛盾,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教育方针及政策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要通过教师来实现;

(3)教师总是一定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方向。教师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对学生的政治态度有着直接影响;

(4)教师闻道在先,经过专业训练,懂得教育方法,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人。

22.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从而决定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客体地位;同时,学生本身所具备的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的特点,也说明学生处于客体地位。

从另一方面看,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始终是教育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特点, 作为有自觉性和独立性的人,决定了他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23.建立学制的依据是多方面的,受许多因素影响,但归结起来,主要依据有 4 点:

(1)学制建立首先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


自然科学不发达,不可能出现技术和专业学校。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大工业机器生产的

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才出现了现代学校体系。

(2)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学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要求,并为其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因此,学制在专业设置、入学条件和教育目的等方面的确立,然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3)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成长经历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一阶段,各有其年龄特征。在确立学制时须适应这种特征。

(4)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参照国外学制经验。每个国家的学制都有自己形成和发展过程,建立学制时,要吸收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适合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要参照和吸收外国学制中有益的经验。


四 、 论 述 题 24.知、情、意、行,是品德构成的四个要素,对其培养和提高,达到统一和谐发

展,是德育过程一个基本规律。

知即品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行为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和评价,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

情即品德情感,是指人们伴随着品德认识所出现的爱与恨、喜欢与厌恶等内心情感体验,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意即品德意志,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行为过程中顽强努力和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作出的反应,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

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学生品德的这四个因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德育可以视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具有多种开端。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25.C26.B27.A28.B29.B30.D31.C32.D33.D34.D



六、填空题

35.表象新形象

36.适宜刺激初级

37.求同求异

38.生理基础心理表现

39.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40.系统脱敏厌恶疗法

41.指向性集中性

42.原型定向原型内化

43.长远动机暂时动机



七 、 简 答 题 44.(1)创造性动机。它是创造想像得以开展的动力。


(2)原型激发与联想。创造想像往往要靠联想来启发人们的思维,进行创造想像。

(3)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想像是一种严密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支配和调节。

(4)灵感和艰苦劳动。灵感产生时具有极高的工作效率。灵感是人类长期劳动的结果。

45.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的保存量是不同的。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识记之后遗忘即产生,在识记后的初一段时间里遗忘得比较快,比较多,以后逐渐减缓,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即“先快后慢”。

46.能力与知识技能既有区别,又密切地联系着。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首先,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要前提,它制约知识、技能形成的速度、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其次,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二者基本呈同向发展。

能力与知识、技能是有区别的,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区别表现在:

(1)所属范畴不同;

(2)概念不同;

(3)表现形式不同;

(4)迁移的水平不同;

(5)二者发展不同步。47.(1)注意广度;

(2)注意稳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



八、论述题

48.在制约能力形成与发展条件的问题上,历史上有过长期的争论。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就是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我们认为制约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条件有以下几方面:

(1)遗传与早期营养条件在能力发展中有重要作用。遗传通过素质影响能力的发展,素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前提。例如,天生的盲人难以发展他在绘画方面的能力:先天脑发育不全的人,不可能发展正常水平的智力。可见,离开了素质条件就谈不上能力的发展。但是,素质不是能力,它只为能力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早期营养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如胎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缺乏,会导致脑细胞数量低于正常数量,造成智力缺陷。因此,加强孕期及婴幼儿营养供给是智力开发的重要因素。

(2)环境条件对能力的发展起决定影响。一般而言,个体之间能力发展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条件的差异造成的。

早期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儿童在家庭环境中获得的早期经验对其智力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有人对我国特殊民俗育儿方式(如沙袋育儿)的比较研究结果证明,在丰富的、有多种正常刺激的环境中生长的儿童,智力水平明显优于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儿童。

教育在个体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同时也发展着能力。研究证明,教学方法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运用一套个别训练法使那些已被断定为缺乏音乐素质的学生形成音乐听觉能


力。可见,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把似乎缺乏能力的儿童塑造成才。

(3)社会实践活动。人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环境、教育作为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只有通过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有关“狼孩儿”和“野生儿”的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这——点。

此外,能力的发展与一个人的勤奋努力等主观心理条件也是密不可分的。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