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练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9月1日)

时间:2016-09-01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6 小学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每日一练】小学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  ),自小学(  )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  )课时。(  )

A.修课程,3,3     B.选修课程,3,3    

C.修课程,5,5     D.选修课程,5,5

2.学习动机包含学习需要和(  )两个基本成分。

A.学习压力     B.学习兴趣     C.学习期待     D.学习知识

3.(  )是个体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个性形成的水平。

A.自我认知      B.自我意识     C.自我体验      D.自我监控

4.下列不属于元认知的成分的是(  )

A.元认知知识     B.元认知体验    C.元认知监控     D.元认知策略

5.下列选项中,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是(  )

A.关于袋鼠的含义     B.刘翔的个人档案

C.弗洛伊德的自传     D.产品的使用说明

6.(  )是上课的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A.备课      B.课外辅导     C.布置作业     D.考试

7.校园文化属于(  )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国家课程     D.地方课程

8.(  )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A.教学模式    B.教学组织形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原则

9.“儿童中心主义”违背了(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0.德育过程中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这说明(  )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二、材料分析题

1.小杨在数学课上的表现一直不佳。当老师在课上布置练习的时候发现小杨对应用题的理解毫无进展。

“加油,小杨。我知道你能做出这道题的。”老师在小杨耳边低语,“好好花上几分钟仔细阅读题目,然后把题目分解成几部分,等一下我会过来看看你做得怎么样。”几分钟后,老师回来问道:“怎么样?”小杨还是不太清楚,但是显然他已经开始摸到了问题的关键,并开始动手解答,他说:“他们想知道这单价降低的百分比。”“很好,你还知道了些什么?”老师笑着说。当小杨开始解释他对问题的理解时,老师不断地问相关的问题让他回到合适的思路上来。当他终于解决了问题后,老师笑着说:“太棒了,我知道你很努力,你现在再重新看看我们是怎么一步步地解决这个问题的,过几分钟,我会再来看看你终的解答,好吗?”

后,小杨自己解答了这道题。

请分析老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2.C【解析】略。

3.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自我意识的概念。

4.D【解析】略。

5.D【解析】略。

6.B【解析】略。

7.B【解析】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一般来说,隐性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的物质环境;(2)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3)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就属于隐性课程的范畴。

8.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学方法的概念。

9.D【解析】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转,这违背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0.D【解析】略。

二、材料分析题

1.在材料中,老师首先鼓励小杨试图自己解决问题,然后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小杨自己努力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老师通过具体事例让小杨明白:在自己的努力下,他同样可以取得不小的进步,并终把问题解决。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具体表现在:

1)表扬和批评。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其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材料中的老师鼓励、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

2)归因表述。归因表述是老师对学生成绩原因的一个评述,它将影响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当一个学习者刚刚取得某种进步时,把进步归因于努力是需的,这能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信心。材料中的老师把学生的进步归因于努力,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很大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3)老师对小杨的反馈,极大地激发了小杨的学习动机。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教师的反馈是正面的(赞许或鼓励),还是负面的(批评或训斥),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学习成败归因的依据。通过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其学习的结果,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效、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等,这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