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全国招教
第二章《认知过程》
区别 | 联系 | |
感觉 |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
知觉 |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
内涵 | 种类 | 联系 | ||
感受性 | 感觉能力 | 绝对感受性 | 感官觉察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 |
差别感受性 | 对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 |||
感觉阈限 | 刺激量 | 绝对感觉阈限 | 最小刺激量 | |
差别感觉阈限 | 最小差异量 |
作用类型 | 内涵 | |
感觉适应 | 概念 | 刺激对感受器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
种类 | 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听觉适应、嗅觉适应、味觉适应、触压觉适应、温度觉适应 | |
感觉对比 | 概念 |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
种类 | 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 |
感觉后效/感觉后像 | 概念 | 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
种类 | 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 |
作用类型 | 内涵 |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 任何一种感受器的感受性,都会因同时或继时发生作用的其他感受器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 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
联觉 |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
依据 | 类型 | 主要内容 | |
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 | 空间知觉 | 形状、大小、深度(视崖实验)、方位知觉等 | |
时间知觉 | 反映客观现象的延续性(时间长短)和顺序性(时间先后)、周期性 | ||
运动知觉 | 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 | ||
社会知觉 | 刻板效应 | 将概括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 | |
晕轮效应 | 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 ||
首因效应 | 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 ||
近因效应 | 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 ||
投射效应 | 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 | ||
错觉 | 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现象,而幻觉是异常心理现象; 只要客观条件具备,主观努力难以避免 |
动景运动 | 当两个刺激(如光点、直线、图形等)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 |
诱发运动 |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 |
自主运动 | 在暗室里,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现象 |
运动后效 |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 |
2024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