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综合素质
01
实现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主导作用,其基本前提是( )。
A.学校的环境创设
B.教师的主导作用
C.家长的积极配合
D.学生的能动活动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题干中,实现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主导作用,其基本条件是学生的能动活动。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最重要的条件是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离开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的作用无从谈起。因此,D 项正确。
A 选项学校的环境创设只是外在因素,不能实现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主导作用。
B 选项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倡导的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新课改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C 选项家长的积极配合体现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不能实现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主导作用。
A、B、C 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 D。
02
赵老师在校期间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知识,进入学校后的第一堂课就是: 实践如何将成人化的语言转化为儿童化的语言,这主要是因为赵老师认识到( )。
A.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
B.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顺序性
C.学生是个性完整的人
D.学生与成人之间有差异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学生和成人之间差异的理解。
A 选项,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B 选项,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题干并未体现。
C 选项,学生是个性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 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D 选项,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因此,题干中赵老师的第一堂课便是学习儿童化的语言,主要原因是儿童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故D选项正确。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
01
为了不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给幼儿开展了很多兴趣班,明明讨厌算术班,但不敢不听妈妈的话。这些家长的做法违背了《指南》中的哪个要求?( )
A.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B.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C.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D.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实施《指南》应遵循的几个方面。实施《指南》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3)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4)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指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故本题选A。
02
在“神奇的茶叶”的活动中,老师给幼儿分发不同的茶叶,以下可以表现出幼儿“知觉”活动的特点的话语是( )
A.真好喝
B.这是红茶
C.杯子上冒着热气
D.这个颜色是红色的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知觉的定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A项:真好喝表现出幼儿外部感觉中的味觉特点;B项: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其实质是说明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这是红茶是知觉的反映;CD项表现出幼儿外部感觉中的视觉特点。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01
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语言说服和( )。
A.事实说服 B.理论说服 C.直接说服 D.间接说服
【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说服教育法的分类。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故本题考察的是A选项。
02
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参考答案】
(1)课程性质和特点
(2)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6)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01
人的语言、思维的发展都分别存在着关键期,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强调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C项正确。
A项:身心发展顺序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为干扰选项,排除。
B项: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影响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为干扰选项,排除
D项: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为干扰选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02
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是( )。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寅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904年“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它体现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形式。A项正确。
B项:辛亥革命后,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对学制进行了修订,成为“壬子癸丑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了一些学校法令,但该学制对旧学制的改动不大。此项为干扰选项,排除。
C项:1902年“壬寅学制”是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但是未实施。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冲击下,清政府不得不改良封建教育制度,“废科举,兴学堂”。1902年,清政府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虽然该学制未能实行,但从此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此项为干扰选项,排除。
D项:1922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1922年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制定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从小学到大学在癸卯学制的基础上缩短了5年,总共为16年,并在小学实行四二分段。这一学制的改革对当时社会发展十分有利,后虽几经更改,但未有大的改动,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项为干扰选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