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教师资格面试:课程资源

来源:招教网时间:2019-01-21责任编辑:jiameng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6课程标准与教材是怎样的关系?

 

《纲要》第七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第十二条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第十三条指出: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据此,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1)教材编写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须领会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学中予以充分体现;

 

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是一个低限度的基本要求,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本的教材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觉、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

 

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课程标准可以通过教材的不断检验来完善。

 

7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3)改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8新教材有什么特点?

 

从新教材的总体设计情况来看,都能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力争在以下五个方面有所突破:

 

1)新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教材根据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在课程和内容设计上注重改革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克服学科中心主义的倾向。

 

3)新教材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

 

教材的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尽量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新教材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

 

新教材更多的是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资源,需要创造性地使用,绝不能简单地当做教条来教。

 

5)新教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

 

新教材试图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形成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考虑,反映在课题和内容的设计上,从而全面贯彻新课程的总体目标。

 

9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要编写教材吗?

 

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不能等同于编教材。否则,就可能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一方面进一步加重了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

 

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即编写统一教材)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一方面,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可能解决学校遇到的所有课程问题,课程的适应性差。另一方面,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地方、学校乃至社区独特的优势、传统和办学积极性,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一些调查显示,很多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厌学、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无法满足他们带有地域性和学校特点的发展需要,导致他们对于基础教育课程产生陌生感和自卑感,从而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其目的就是要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不同特点,使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既能促进国民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管理上不是由国家统一进行的,而是以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主,并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的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在性质和功能上有很大不同,它们提供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应该是与学生在当地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性,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建立学习与发展的自信心。如果硬要把这些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纳入到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学科课程范畴,就会破坏它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整体性,造成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生命力的丧失。这些乡土知识和经验本质上是由当地人民创造和积累的,而不是由一般意义上的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们提供的。所以,这些知识和经验的组织与安排,应该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完成。就课程类型而言,这些课程主要以活动形态为主,围绕一些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而展开,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的做事能力。大多数地方课程不能像国家课程那样编写学生人手一本的教材,而更多的是为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提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或指南,至于校本课程则应该完全是学校教师开发和选用的课程方案或指南,而不能是学生人手一本的教材。

 

10为什么要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

 

课程结构调整就其实质而言,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我国传统的课程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首先,在传统课程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经验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程所占比例很少;其次,过分关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发。课程类型单一,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语文、数学等科目所占的比重过高,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间。

 

新的课程结构将扭转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类型单一、科目比重失衡的局面,从而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具体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学校课程体系中具体科目比重关系的调整,体现了我国开展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即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培养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11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修课有何意义?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修课程是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和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特色与亮点,也体现了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12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三个相互承接的任务:

 

1)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使全国90%左右的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2)开设信息技术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3)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以及高效的学习工具。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