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对《初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很可能会觉得内容枯燥,所以我会通过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进行探讨与小组交流,然后归纳总结知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能喜欢上这门课程。
二、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为初中的同学,在以往的教学中,该班学生与老师的沟通氛围良好,多数同学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和愿望,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有待提高。
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转变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生活实践中发现并归纳总结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引导,注重搭设台阶,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养成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知道信息无处不在,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掌握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特征。
难点:结合日常生活掌握信息的特征。
五、教学过程:
分以下几个环节
(一)启发引导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有哪些信息?(举例)
生:如每天新闻报道、天气预报等都是告诉我们信息。
小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意图】从学生感兴趣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学生通过举例,对信息有直观上的认识。
(二)新课讲授
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声音依附于空气传播。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学生讨论)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异口同声)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如,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供大家浏览;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多媒体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意图】通过实例讲解,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
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 1:对信息可以增值?(疑问)
师:(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可以增值。如:商场通过销售记录发现将啤酒与婴儿尿不湿放在一起销售,销售量呈现上升趋势,他们就会专门放在一起销售,这种捆绑式地销售模式即可以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昨天的天气预报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
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要把本节课所讲的重点总结通过邮箱发送给大家,大家来观察信息还有什么特征。
师:(课件演示)
4、信息可以共享
(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信息。
(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对信息的四个特征举出实例,并在组内分享,互相评价。
(四)小结作业
课后习题,最后以 word 文件形式通过 FTP 共享到班级文件夹。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